基礎雜誌 317 期 34 認理實修 不盲隨跟 在《彌勒救苦真經》裡首段話即 說:「 佛說彌勒救苦經,彌勒下世不非 」,這幾句也告知世人:未來彌勒 菩薩將下生人間,廣佈彌勒福音,為 眾生授記,使眾生得以解脫。這是印 證未來佛是彌勒佛,我們能有幸榮登 彌勒家園,得授一貫真傳,能當下行 持了愿,必得解脫。 但雖是如此,也造就了一些邪魔 外道,假藉彌勒下生之名,私自稱師 作祖,善用巧言,蠱惑一些有心想修 道,卻認理不清者之擁護,造成善惡、 真假難辨;其實認理實修乃是今之修 道者必須堅守的理念,既得明師一指, 則需展現智慧,廣佈彌勒福音,為未 來彌勒下生鋪路,做為一位先驅者, 而非做一個認理不清的跟隨者。 求道之後,重在修道、行道, 改變自己,返璞歸真,這是本份事, 並非為了等待某某菩薩要來世間才修 道,若只是執著這樣的思維,而在日 常行住之間沒有為自己的起心動念負 讀微明集心得 辜寶玉 責,時時貪、嗔、癡不斷,傲慢待人, 即使彌勒佛下生,也無法得救。 三清四正 應有體認 放下我執,屏棄執著,才是當今 修道要務,同時吾今修道是聖凡雙修, 入世修行,各了各愿;累劫累世無明 牽纏,生死輪迴,永無休止,更不知 累世未圓滿的修煉功課有多少,何德 何能可接受供養?也唯有大德者,始 能有資格受眾生供養;然而一位真修 實煉的大慈悲者,則是謙讓而不敢接 受供養的。即使有眾生、後學以錢財、 物資供養,也只是讓施者有機會行功 了愿;而接受供養者,則是扮演著施 與受之間的橋梁,將這些眾生所捐獻 的財力、物資,再轉佈施給更需要的 眾生,絕不妄取妄用、公器私用。 在一貫道場捨身開荒的前人輩 們,寧願自己受苦受難,也絕不將眾 生行功的錢財做為自己私人後天的所 需;因此在一貫道場中無所謂「供養」 之名詞,前人輩明理通達,既然同是 之子、一師之徒,以先天論,
2015 年 5 月 35 同是兄弟姐妹,手足情深,何來供養? 前人輩們一向理路分明,深知若無 天恩師德加被,何能這樣受人尊敬? 故聖凡分明,對道中所受的饋贈,取 之於道,用之於道。 也曾經聽過有一位前人到國外開 荒,本身的經濟有限,故為省下開支, 身上帶著幾個飯糰;過了數天,飯糰結 成硬塊,便一早起來,將飯糰在水龍頭 下用水沖濕軟化,作為當天果腹的食 糧;有時更忍受飢餓,到處開荒度眾。 故大德者在修道與行道上,皆是以 身作則,承上啟下,做為宏道的先鋒; 樹立標杆,領導道場,清心寡欲,不以 前人自居;以謙讓之德,對後學們諄諄 善導,讓後學們皆能自生修道的智慧, 也讓後進者能參與修、辦道的使命;並 能行持功德,「行功」以了卻累世因果, 發大愿力喚醒迷津。這是道場的風範與 精神傳承,就如吳老前人慈語:「修道 不是作戲,行道也不是過場,辦道更不 能視做一種行業。」 行道、了愿堅守「三清四正」, 才是一貫弟子應有的體認。若無有體 認,專行「左道旁門」之事,也即不 依照古聖先賢所遺留下來之倫常義理 待人處事,不依三教真理的規範,言 行皆違背常理,偏離正道、正教,執 著於「術」、「流」、「動」、「靜」 的「小道」修行。論及解脫生死,這 樣的修行仍落入形相,如《金剛經》 云:「 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 」,是無法 達於究竟解脫之道。 返照自身 勿執形相 末法眾生耽溺於資訊科技的時代, 道德頹廢,人心迷惘;更有些異端邪說 乘虛而入,假借神靈之意,將顯化「繪 影繪聲」,取得信徒之崇拜,而一些執 著於顯化、執著於形相的眾生,就成了 他的擁護者。尤其現是上天考驗、挑選 賢良之時,左道旁門齊出,我們身為一 貫道的修行者,更須戰戰兢兢,謹慎念 頭,認理實修,時時反觀內照,以智慧 應事;千萬勿好奇,勿執著形相,勿往 外求佛。古諺云: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 靈山只在爾心頭」,若捨棄內在的自性 佛,而往外追尋有形有相的修行,則離 道日遠,詩云:「心外求仙路就差,水 中月影鏡中花;先天妙理君知否,只在 一心便可誇。」 《七真史傳》 菩提自性,本自清淨,但用此 心,直了成佛 《六祖壇經》 ,時時以 智慧觀照,確信道真、理真、天命真, 力行活佛老師慈悲勉勵:除了博學、 審問、慎思、明辨、篤行之外,更要 「多聞」──多聆聽各教真理,「廣 見」──要以超然的智慧、寬廣的見 識,看清正邪之別,認清修道的方向, 以闢邪顯正,才不致如「貓教」 (註1) 愚弄人心。 學│院│專│欄
基礎雜誌 317 期 36 所以說,「己立立人,己達達 人」,自己能站穩腳步,看清事實, 認理實修,才能引導後學堅定信心, 不被外道所惑,能離相修行;自己本 身經過生命的歷練,體認大道的殊勝 與尊貴,讓自己的心境達於清明圓滿, 也才能以身作則,感化他人盡心修行, 達到究竟解脫。 「己立」、「己達」,即是涵養 內德,自修自悟的「羅漢道」;而「立 人」、「達人」,即是發大菩薩慈悲心, 度化眾生,同登彼岸,也即是「明德、 親民」,以達到「止於至善」,覺行 圓滿,故羅漢道與菩薩道是相輔相成, 也即是內聖外王的功夫。吾們何其有 幸,降生於大道普傳的時機,不需如 古之修行者,即使苦修苦煉,精進修 持,若無遇明師指授,也只能修成「羅 」,必須再經累世修行,機緣成熟, 始能有緣巧遇大道降世的時代。 我們今能有幸得此殊勝法門,也 是累世修行而來,或許也曾是精進修 行的羅漢,才能巧遇此機緣;故我們 更要牽引有心修道的眾生,雖然他們 還未求道,但不能瞧不起他們,認為 只是「小道」修行,若有此執著,慈 悲心何能流露?菩薩行如何展現?如 此有分別、對待的思維,連「羅漢」 的資格都沒有,更難論想修到「菩薩」 的境地。故身為彌勒大家園的眷屬, 就需效法彌勒祖師大肚能容,處處展 現慈悲,體現大道的珍貴,涵養內德 (自修),發大慈悲愿,廣佈彌勒福 音,度化眾生,大公無私,不執著(度 人);了知「羅漢道」、「菩薩道」, 只不過是生命修行的過程,何須在 乎?內心坦蕩,自性圓融,清靜無礙。 升降關鍵 智慧慎判 曾聽前輩說:「菜快吃,行難修 (台語)」,也就是說吃素容易,但 要修到脾氣、毛病、習性皆能轉化圓 滿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因為我們 現今修道是「先得後修」,每個降生 於世的眾生,也將累世積存於阿賴耶 識的記憶,即所謂「業力」、「無明」, 一起投胎於肉體而降生於世,因此在 生活當中,尤其在力行進德修業的過 程當中,就會有理欲牽扯的事情發生。 「前後兩個人」時時跟隨在身旁 (註 2) ,前者代表「覺」者的引導,例如 古聖先賢及前輩們、善知識的啟發; 後者代表累世的「無明」,「我執」。 有這句話說:「道在師傳修在 己」,一貫弟子沾潤 天恩師德,能 得授超生了死的心性法門,既已啟開 智慧之門,理應「率性而行」,靠自 己精進不懈地修持;但無奈在修行當 中,總是會有一些考驗與阻礙,因明 師一指,一世修,一世成,若無有大 愿力、大功德,則宿世的業障會隨時 Writing Gathering Field 文 薈 篇
2015 年 5 月 37 來阻擋;加上自己本身習氣、執著的 障礙,也是阻擾前進的絆腳石。 雖然上天是慈悲的,但也要自己願 意自覺,才會自發動力去行持,上天賜 給人們一個自由意識的選擇空間,同時 也授命前人、點傳師不斷以真理喚醒眾 生,但因各人的累世因緣與業力不同, 就需靠自己去克服;當然愿力可抵抗業 力,那就要看自己的選擇,是想依大覺 者的引導,往天堂路走?還是要讓「無 明」、「冤債」牽著我們走?天堂、地 獄只在一念之間。 但這無形的阻礙有時是趁虛而入, 而且是抓住人性最在意的弱點,利用在 修、辦道當中的人事規劃時,產生「自 以為是」、「以我為主」的心理而剛愎 自用,讓道場是非顛倒,這皆是心魔的 作祟,而蒙蔽了清明的智慧。甚至於生 活在家庭之中,處事的態度也會悖道而 行,離道愈遠,若沒有自覺,就愈陷愈 深,種種抱怨、不滿的情緒就會產生。 記得老前人曾說:「現在的修道人,誠 心夠,但智慧卻不足。」很發心去了愿, 卻各執己理,不願相容為道,讓後面那 個人(我執),緊抓不放,當下無法解 脫自在,將來又何能逍遙無礙呢?故要 如《心經》上曰:「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 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 」,時時 不忘自省、懺悔,反觀內在的神性是否 圓融自在,並跟隨聖人的腳步,效法前 人的行誼(前面的人),真誠、精進, 深入真理的堂奧,則智慧展現,必能照 見五蘊皆空,捨棄形相,了悟「 本來無 一物,何處惹塵埃 《六祖壇經》。 信念創造實相,只要深信「道真、 理真、天命真」,依理修,不依人修, 世間紛紛擾擾的是是非非,只是讓我 們更有機會體悟人生的一塊墊腳石, 讓心性更加提升的一個助力。不執相, 依理行,阻力也成了助力,生命的實 相是自己創造出來的,則當下即是 「道」,當下即是「解脫」。 彌勒下世到人間,展現慈悲在當前; 供養自性公私明,行持功德了愿先。 正道左道考良賢,認理實修意志堅; 貓教假借傳師意,迷惑人心無明牽。 羅漢菩薩本一體,自度度人耕良田; 前後兩人伴身邊,升降關鍵自由選。 前人腳步要跟緊,放下我執心性謙; 莫貪莫執心超然,自在無礙即理天。 註1:「貓教」為吳靜宇老前人於《微明集》 中所寫的故事,敘述弟子們藉貓爭 奪權位,導致師父最初所傳的正教 盡被遺忘,以此寓意世人若愚昧無 知,盲目信仰,則會被人愚弄欺騙。 註 2:《微明集》中以「前面的人」比喻 領路的天使,引領人走向光明大道; 「後面的人」則是指累世的無明和 冤愆,推人走向歪路,墮入六道。 學│院│專│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