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上接一四九期~
為政篇第十一章
子曰:「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」
讀書百遍,其義自見,讀深見深,學問高深,這四句,作為解釋孔子所說的「溫故而知新」是可以說得過去的。
通常,我們的習性就是,一篇文章讀熟了,瞭解了意思之後,也就自認為可以了,沒有用到時,就不再去多談這一篇文章。其實,這樣並不是求學問的正確方法。當過講師的人,都會一種體會,一篇文章,通常在講了很多次之後,會一次比一次的深入,講解也就一次比一次暢通,更會講出從來沒有體會過的理念來,這個時候,一方面感覺到自己怎會講出這些從未有過的理念而奇怪,也更會一次比一次的高興起來,這個高興是出自內心真誠的高興。
有了這麼一個體認之後,對於文章的背誦,就會很高興而作無休止的背誦,進而又會體悟更多的理念,俗語說:學問無止境。就是如此吧!
為政,是為大家做事,我們就以為大家做事的角度,來討論一下「溫故而知新」的意義:
溫,是溫習,溫習就是要自己去找資料,不要依賴別人去找,因為自己找到的資料,經過自己的整理,自己才會獲有很深的體會。
故,是故事,故事是已經過去的事跡,亦可以說,古今中外,有太多太多無窮盡的歷史,都是非常好的治世寶鑑,醒世天書,非常有價值,懂得去用它,就如同擁有無價之寶一樣。
知,是求知,隨著時代的潮流,知識文化亦是不斷地在變化,物質不斷地昌明,人的慾望亦不斷地在更新,人的語言,一代比一代的新,所以要不斷地求知,才懂得如何去因應。
新,新發生的事,是當前的時事,是當前所面對的事實,尤其現在,國內國外的牽連,是非常密切的,為政的人,要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,當前國內國外所發生的事情,都須要去瞭解,否則,就抓不到做事的重點。
所以說,為政的人,必須親自去找資料和整理,對於古今中外的歷史,要好好去瞭解,同時對於新的文化務必求知、才不會落伍,最後還要瞭解國外國內當前的一切事,才能做好其工作。
溫故知新,能用在道場的修辦道上面,是極其成功,極其圓融的修辦道方法之一。
在道場,任何一個道職的人,都必須做好「學而時習」的工作。每一位有志於道務的人,無不是從打毛巾、端茶開始,而這個工作,也正是終身學習的工作,絕不是講師、壇主、點傳師就可以免掉的工作。
張老前人,每次在接見來訪的人,都是親自拿拖鞋,親自打毛巾,親自倒茶端茶。我們是何德何能,誰也不敢免掉這一種的學習。
修道是修自己要走的路,絕對不是修給別人走的路,因為修道的人,都有各自的一條路。
辦道是辦自己要辦的事,更不是為別人在辦事,因為是各人的業力各人了,他人是了不了。
聖人、仙佛,我們都知道,他們都是經過真修實練、才得其果位的。孔子有三千弟子,其中才有七十二賢,這個歷史的事實,是告訴世人、告訴修道的人,用心不同,成就亦有所不同。
執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這是道德經道紀章第十四,裡面的經文。意思是說,善執古時的正理,加上善能用在當今所面對的諸多事宜而能圓融,才是做好其修辦道工作的人,謹此以共勉。
子曰: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
孔子說:求學問的人,如果自己能夠不斷地溫習自己的所學,必然也會不斷地體悟出新的理念出來。而因有新的理念,更會再體悟出更多新的理念,這樣一來,自己就會有不斷的新知識,不就等於有一位老師,不斷地教導一樣,學問就是這樣累積出來的。所以說:溫故而知新,這種求學問的方式,就是等於自己的老師一樣的啊!
孔子把自己求學的心得告訴學生,當然是希望學生,個個都有很好的學問和很好的形象。
我們也可以想得出來,孔子之所以有那麼深厚、博古通今的學問,其實都是由於他求學問的態度而有的,而我們也可以想像得到,古今中外那麼多有學問的人,絕對不是他有什麼超級的老師可以教導他人,是他們的溫故而知新,自己成為自己的老師,而成為一位超級有學問的人。
論語第一篇是學而,其第一章的第一句話,就編排:「子曰,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!」孔子說,學而時習之的話,就會有無窮盡的學問,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?其之所以會很快樂,必然是溫故而知新,自己可以當自己永遠的老師。
因此,我們可以想到,「學而時習之」的下一句,必然是「溫故而知新」。這兩句話應該是連在一起的,有子和曾子的學生,在編排論語的時候,為什要把它拆開,一句放在學而篇,一句放在為政篇呢?我們猜想,可能的道理是這樣的:
學而篇,是要告訴世人,人要懂得求學問,是終身的學習,所以先告訴世人,要做好學而時習之,也就是說,要想求得學問,就必須不斷地求學,又要不斷地練習,學問才會出來的,這樣求出來的學問,才是真正的學問,因為那是真正的作人做事的學問。
為政篇,就是告訴世人,大家互相對待的時候,就是要用到真正作人做事的道理,這個道理是講求利於國家、社會、家庭的祥和方法。
國家、社會,必須都要有人來領導。國家有國家的領導人,社會各階層有各階層的領導人,這個時候,領導人是很重要的,任何階層的領導人,孔子意思,是要都能溫故知新,才能把領導的工作做好,而他們要把領導的工作做好,就是要用那真正作人做事的方法,用的心是利國利民的心,其實大家也都知道,除了這種方法,除了這種用心,領導的工作,不會好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