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題 13 | 如何兼顧親情與修道 |
編按:師尊曾提及:道者理也,不明理焉修道?而明理之道全在有疑必問。尤其現今所處環境乃紛擾而多變,如何能把持自己明理修道,就要不恥下問,才不致於愈疑愈迷,迷而未解或不悟,故離道遠矣。為釋吾人心中之惑,故有「疑問解答」之必要。本刊特闢「疑問解答」專欄整理之,以供前賢諸君參考,不足之處尚祈前賢大德指教是盼。
但是,今天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形:我要修辦道,要出來道場,幫辦道務很忙,當然就沒有充裕的時間來陪伴媽媽,滿足媽媽的心願,這是必然的。 在這種情況下,最根本的辦法,還是儘量運用智慧想辦法,能夠成全媽媽也能一起出來道場,讓媽媽了解道場運作、及道務的情況,明白後她會了解,兒女不是忙她自己的事或出去玩,而不管媽媽,而是為了將小孝移作大孝,對上天、對蒼生盡孝,了解之後,媽媽就寬心。 如果媽媽絕對不要,無論什麼情況她都不要,那也只有運用智慧,一方面平常就要求上天老師做主,叩求媽媽早點開智慧;另一方面在道務需要的時候,當然自己要主動爭取,但在做的過程中,也不是一下子就全神投入,要量力而為,透過智慧,要捏拿,適機的捏拿,什麼時間陪媽媽,孝敬媽媽,甚麼時間辦道務,什麼樣的機,道務就必須要衝了,不能再顧其他而將道務放一邊。 首先開始當然沒法依自己心願忙道務,將媽媽放在一邊,她也會反感,所以要怎麼做能讓媽媽寬心,感覺這孩子還是很貼心,所以在我們真正忙的時候,她也不會見怪,最起碼也會想到兒女的貼心、順從、撒嬌等種種一切,她內心也是感覺溫馨,這都要透過智慧,也是要適機的捏拿,沒有固定的譜。 |
問題 14 | 公共佛堂已經很多了,為什麼還要有家庭佛堂? |
編按:師尊曾提及:道者理也,不明理焉修道?而明理之道全在有疑必問。尤其現今所處環境乃紛擾而多變,如何能把持自己明理修道,就要不恥下問,才不致於愈疑愈迷,迷而未解或不悟,故離道遠矣。為釋吾人心中之惑,故有「疑問解答」之必要。本刊特闢「疑問解答」專欄整理之,以供前賢諸君參考,不足之處尚祈前賢大德指教是盼。
因為一貫道佛堂是生命的學校,是靈性的修養所,並不是要崇拜偶像,或為了有大道院才蓋這樣大的建築物,而是要讓修道人時時刻刻,在家裡面大大小小全家都有學習禮節的機會,學習著克己復禮、清心寡欲、放下身段、能有柔軟心、低心下氣、涵容一切。 而每天在佛堂的形式,為什麼要掃地、擦佛桌、擦佛像、洗茶杯、泡茶、獻香、叩首?這些都不是宗教儀式、例行公式,完全是針對心地、心性、生命的粹鍊,當洗杯子會洗到杯子的空和圓,此時自問心性是否放空、是否圓融?當獻香時,香是不離方寸,不離本爐(命宮的本宮),插香是否允執厥中,插的香是否是無形的心香,無形心香是否發出芬芳、馨香、溫暖、光和熱。 佛堂是生命、心地的修練所,生命的學校,雖然每天都要打掃與獻香,但其歷程都是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,都是不一樣的內涵與創生,無非就是希望個個彌勒,家家生佛,同時佛堂也是三期末劫的雲城避難所,到時候就近、到處都有救生船、防空洞、保護傘、堡壘,都可躲劫避難,這是天之明命,與一般寺廟、膜拜場所不一樣的地方。 一貫道有大道院、大道場,那是辦大型活動方便、大聚會的場所,還有社會上名目顯耀,這都是方便法,事實上都要回歸一貫道本懷,祖師的本心,還是要家家有佛堂。 |
問題 15 | 禮佛是否一定要燒香 |
編按:師尊曾提及:道者理也,不明理焉修道?而明理之道全在有疑必問。尤其現今所處環境乃紛擾而多變,如何能把持自己明理修道,就要不恥下問,才不致於愈疑愈迷,迷而未解或不悟,故離道遠矣。為釋吾人心中之惑,故有「疑問解答」之必要。本刊特闢「疑問解答」專欄整理之,以供前賢諸君參考,不足之處尚祈前賢大德指教是盼。
一貫道禮節是可以適時、適地、適機活潑調整,而不是一層不變的,買香還是買好一點的香,沒有香水味、化學成分過高的。有時禮節用檀香木,檀香有益身體,它的氣可解毒、殺菌、能通毛細孔,有助於新陳代謝,排除體內廢氣。 禮節原本是活潑而非固定的,可因地、因人、因時作適當地調整,那就會有人認為:那禮節就乾脆免了罷,那也不行,《論語》裡有一段孔子與學生的對話,孔子說:「爾愛其羊,吾愛其禮。」一貫道本質上並不是一直執著,一定要燒多少柱的香,多大把的香,而燒香實為燒心香;燒戒香、定香、和慧香,只要突顯禮,平日練就克己復禮的功夫。 那有人會說乾脆燒心香就好了。當然,不燒香的話,那對上根、上智者是可以,但是普渡眾生就行不通。其實一貫道的先知先覺早已走在時代的尖端,師尊也只有定訂一天早、午、晚,三次的燒香,沒有整天的燒香,也不用有人來就燒香,到佛堂也只有叩首而已,所以如果全去掉燒香,那叫一般的人要怎麼學禮節、怎麼禮敬仙佛盛德而迴光返照?現在業者也開發環保香,無煙不傷身,這也不失為一種選擇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