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題 16 | 五百大戒酒為先 |
編按:師尊曾提及:道者理也,不明理焉修道?而明理之道全在有疑必問。尤其現今所處環境乃紛擾而多變,如何能把持自己明理修道,就要不恥下問,才不致於愈疑愈迷,迷而未解或不悟,故離道遠矣。為釋吾人心中之惑,故有「疑問解答」之必要。本刊特闢「疑問解答」專欄整理之,以供前賢諸君參考,不足之處尚祈前賢大德指教是盼。
本身已清口茹素者,為了身體的需要,或用藥治病,權變少量飲用,適當不適當呢? 本身既已清口茹素,自己理念一定要清楚,「五百大戒酒為先」,你說喝一點點可以,那多加一點也可以嘍!心防一懈,可能喝到醺醺然,有一就有二,如此一來,對於戒要怎麼持得清楚?在不知不覺中,也忘失了心中的守戒,導致破戒的局面! 自己可要理念清楚啊!做料理、用藥、或作月子要加酒,說可以的人,自己就要承擔,這完全是存乎一心,別人也不會告訴你:可以或不可以、對或不對、或有錯沒錯。 「五百大戒酒為先」這是一個原則,活潑用事之中「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」自己怎麼做自己要擔待,但不可將你的辦法對眾人宣揚,那是不適當的。 |
問題 17 | 功德與福德 |
編按:師尊曾提及:道者理也,不明理焉修道?而明理之道全在有疑必問。尤其現今所處環境乃紛擾而多變,如何能把持自己明理修道,就要不恥下問,才不致於愈疑愈迷,迷而未解或不悟,故離道遠矣。為釋吾人心中之惑,故有「疑問解答」之必要。本刊特闢「疑問解答」專欄整理之,以供前賢諸君參考,不足之處尚祈前賢大德指教是盼。
佛經裡說:「忘失菩提心,所做諸善業,皆成魔業。」如果忘失菩提心,就是說沒有菩提清淨心和無為、無心的話,那麼所做出來的善事,不是叫做聖業,這些善事到最後不是變成魔業,就是變成受盡折磨的「磨業」。 為什麼會變成「磨業」呢?現在有很多策劃活動、策劃道務,會覺得做到最後是怨聲載道,很不甘願,有時意見衝突,有時看法不同,本來是聖事聖業,到最後越做越煩惱,本來應該要越清心,越無話,越無人我相,在道場真正做事應該是如此。 有時候比較聰明的人會說:「我躲起來,不要管事情最好。」怕得要命,怕今天管這件事情,到最後一頭霧水,全身髒氣,「做到汗流,給人嫌得瀾流(口水)」(台語),所以現在很多聰明的人都怕做事情,為什麼會這樣?怕做到最後愈來愈沒有程序,所以負擔更嚴重,這就叫做「折磨」。雖然幫辦很多事務,因為認理不清,心態不正確,越做是非越多,煩惱越多,那所做的一切也只勉強稱為「福德」,是有漏有限的,因為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嘛! 若真正做聖事、聖業就不是這樣,而是每個參與的人都是無心的、無為的、清淨的;都是不計較的、不攀任何緣的,而且他做事情是很積極投入的,做完後也不過如鳥飛過空中無影,船過水無痕,這叫做功德,那才叫做清福。
今天我們曉得道的原理,就知道我們做任何事情,都是一種道的生化,那道的生化都必定會有軌跡,常講: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」,一定會有這些軌跡,只是這些軌跡一定要還原,還原至道的本體,這叫「玄德」,就是很微細的德。 所以德,基本上是在心性中,而非外在的,我們如果這樣去體會的話,就會很清楚。剛剛說,去工作賺錢,如果用掉,這叫做「福德」,這樣也是可以比喻,因為出了多少工夫去做,當然得多少,有得到這些而去享受,這樣叫做「福德」,這樣也是有相布施。 但是我們真正說功德和福德不是這樣說的,要回到原點來論,當然這些比喻也沒什麼不妥。 |
問題 18 | 如何發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 |
編按:師尊曾提及:道者理也,不明理焉修道?而明理之道全在有疑必問。尤其現今所處環境乃紛擾而多變,如何能把持自己明理修道,就要不恥下問,才不致於愈疑愈迷,迷而未解或不悟,故離道遠矣。為釋吾人心中之惑,故有「疑問解答」之必要。本刊特闢「疑問解答」專欄整理之,以供前賢諸君參考,不足之處尚祈前賢大德指教是盼。
「覺」就是在當下要很清楚,無論心志意念、舉止行動,都要非常清楚,所謂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時時迴光返照心念啟動之初,緊叩本心,覺照中是念念分明,事事清楚,當下心掌握得很好,時時都活在當下,這個就是「正覺」,這可是功夫啊!要理解很容易,嘴巴說說也很容易,但是當面對實際的情境,就看出真正的看家本領,這是功夫,所以這個是菩薩道。 道心原本清淨,耐何清靈本性經過累世轉換中,習染變現,氣稟物欲重濁,後天心熾盛,無明當家,若能迴心改脾氣去毛病,不執著己見,持續改造自己不放鬆。修行若是原地踏步,脾氣依舊,毛病不改,我行我素,那還是未真正進德修業,唯有放下我見,靜心反省,遇事先看看自己錯在哪裡,找自己的錯,不一昧地指責別人;遇事善解,往好的方面想,轉念間人生路多開闊。 心中有道,道在心中,所愿所行自然在道中,俗話說:「行盡世間天下路,唯有修道不誤人。」好好把握立身行道的機會,莫遲疑,否則,空有人身,不知成就天地人三才之德,徒讓人生空過豈不可惜啊! |